日前,自然资源部授权深圳牵头组建全国蓝碳交易联盟,秉持“开放平等,合作共赢”原则,促进技术共享合作,推动蓝碳市场规范、规模化发展,开拓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蓝碳领域影响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碳市场进入2.0时代,将推动全国碳市场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北京将开展《巴黎协定》第六条及国际行业减排机制研究,支持建设跨境交易平台。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介绍的内容。
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很大提升空间。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之间的减排成果进行转移和认定,为全球碳市场的深度启动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我国也亟需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努力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碳市场国际化也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的重要元素,因为碳资产在未来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十五五”时期,中国碳市场将处于加速发展、完善阶段,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需要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碳市场即将实施的改革。
记者9月1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对加速推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两办史上首次发文指导碳市场建设,释放出怎样的信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期《对话》节目邀请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负责人、重点排放行业代表、交易所和注册机构代表,就碳市场建设新政进行权威解读。通过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深度对话,解析制度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探讨中国碳市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战略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强大的能力支撑。如何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解读。
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随着《意见》落地,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再是单纯的合规任务,而是影响碳市场履约、绿色融资成本和国际市场准入的关键考量与核心支撑。也有多家企业回应记者,《意见》明确了行业覆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司内部已经开展了碳盘查、碳核算相关工作,一方面带动供应链协同减排和披露,另一方面为统一可持续标准建言献策。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是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主自愿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是我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也会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